昨晚半夜醒来,在龙树的中论里面纠缠了许久,这个缘字实属不太好懂。不过早上就恰好和朋友聊到一个去中心化产品,索性顺着玄妙,就写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这些创新思维方法吧。
我们今天就谈谈Web3世界的产品思维模型,平常我们在产品创新思考经常用到的思维模型有几个,微创新思维模型,创造性思维模型,第一性思维模性,和最近新出来的一个零性思维模型。
当然在这个之前,首先是Copy的模型,抄的模型,对标式或者复制思维模型,在传统互联网叫做复制,在新的Crypto世界叫做防盘。其实本质上就是跟随复制的思维,有几个特点。就是往往要等到某个系统取得一定范围的成功之后,迅速跟随然后,几乎用最保守的复刻的方式在另外一个时空或者人群来进行快速打击。其实就是跟随,复刻,嫁接,快速打击,这四条可能就比较关键。这是一种非常保守但比较稳重的思维模型,特别是在Crypto领域,其实这样的方法在安全性和稳定性上是有优势的,当然,这种思维模型会建立一个非常牢固的Anchor或者说Benchmark,就是在我们的心智里面,需要先有一个成功的Anchor,以此为固定,所以就在另外一个市场或者社区 快速复制出一个类似的系统。尽管安全性和稳定性有保障,但是其实在于拓展性和正当性上其实是受到限制。
也就是说这种思维模型的边界清晰,法则简单,然后是比较容易上手并且在边界内通过不同时空的转移和社区嫁接,快速形成一定的采用效应的,优点是相对来说安全靠谱。从思维上有所依靠,但是缺点也是从全球横向纵向的上升空间和深度就未必够,从一个长期来说,一旦普遍范围的知识产权被重新定义的话,这样的思维模型是有问题的。
当然,其实每个新的经济体可能都是从这种打破知识产权边界,然后快速野蛮的抄袭开始的,比如美国初期的创新发展和中国早期的创新发展很明显要依赖一定程度和欧洲的原有知识产权体系的解耦合的。也就是说,对标思维模型就是适合早期,手生的开发者,后来者等这样的一种快速打击的思维模型。
其次就是在这个思维模型之下,就会出来一个创造思维模型,这个其实乔布斯当时说的非常好的,就是好的艺术家抄,但是伟大的艺术家就是偷。如何理解这个思维模型呢?其实通俗的就是,你抄的东西多了,自然就看不出来你是抄的,这样就是偷了。其实经典的案例到今天还是Iphone的出现,其实就是一个Phone,Ipod,Wifi这个组合在一起,就成了创造和发明了。你可以从各种角度去解释他当时的思维,其实,很奇怪为什么到今天还没有人更简化的解构一下下乔布斯给我们留下的思维模型。
其实创造思维模型,往往有一个关键性的要素,就是三。三生万物,三个不同领域的新概念放在一起,基本上就组合成了一个发明和创造了,其实你用这个角度去思考很多创造的系统,就能明白了。当然在以太坊白皮书里面很明显也看到这种思维模型的存在。是的,就是很简单,把三个不同领域的概念先吃透,然后把这三个概念拼接在一起,这就是发明或者创造。当然三个更多是更好的。
从这个角度,就是乔布斯就是把互联网,电话,音乐这三个词吃的非常透彻了,当然,这个仅仅是在产品维度,如果拓展到商业模式,就更多的概念进来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是不是想想类似Uniswap和Blur这样的系统,其实也没有那么难。当然找到概念可能不难,但是真的把概念吃透,这一点是非常非常难的。吃透了概念做出来,相反的就没那么难,大概率我认为大家太夸张了一些执行过程的细节了。这样组合出来的东西,往往是很难以找到前人的痕迹了,就是更多的主体性在里面,更多的原创性在里面。当然,一定程度上说,就是创造思维模型也不是难的。
创造思维模型究竟难在哪里呢?其实我们观察这个世界很久很久的话,实际上答案可能超级简单,就是胆子,或者通俗的说,叫做勇气。其实这种思维模型是需要被鼓励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欧美教育体系下这样的创造思维模型的人会多。特别是Web3的世界,其实我经常问朋友的一句话,你有没有问过你自己,究竟是谁指着你的脑袋说你不可能的呢? 从这点上来说,中本聪的创造思维模型是绝美的,当然,感恩于中本聪,他不恰恰告诉我们,我们本来就是可能的,因为我们都有中本聪性。
创造思维模型的坏处就是起步比较难,因为边界太模糊了。特别是对于已经习惯于复制思维模型的人来说,就是类似起航的时候就是完全找不太到边界,因为至少是把边界扩展了几个维度。这样就是对于开始来说,往往不一定容易,并且往往是不太牢靠的,就是这个本质上对于概念的认知力是要求蛮高的,然后往往会因为多维度出来,系统自然多了复杂度,这样的系统在初期可能增加了脆弱性和非稳定性,自然就是相对来说,会显得粗糙且野生。当然,从更高级的角度来说,这样的系统或者产品是闪闪发光的,其实在过去10年,闪闪发光的东西太少太少了。
如果缺乏伟大的艺术家的话,可以考虑减少一些维度的第一性思维模型。其实第一性思维和对标思维模型也是矛盾的,第一性思维模型无非就是破除掉Benchmark来理解每个词,就是不要等到手机成功了再做另外一个手机,其实就是你回到更本源的问题,就是手机是解决什么问题的?那么在现代物理学的限制下,那么我们是不是有更厉害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第一性思维模型,当然了,第一性思维模型就需要一定的知识架构,并且最好是牢固的知识体系。 从一定程度上说,如果你纯熟的掌握了物理学的一些基础体系,自然做系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增加一个维度的第一性,就是经济学的话,那么这样就是商业上也可能更加合理了。
通俗的说,就是去掉思维里面的锚定,用自己的话,感受,体验等去重新定义一个词。或者一个问题,或者一个答案。我们来举个例子,就是比如说去中心化交易平台,那么这种思维模型,就开始问前三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去中心化?什么是交易?什么是平台? 他们分别究竟解决什么问题?然后分别现在又可能在新的理论或者技术下,有什么新的方法,那么很明显,就是增加了这种方法的组合性,可能两个维度已经足够,从系统和经济本身上,如果都能产生2x的效应,再结合一定的Token机制,自然取得10x的打击效应是问题不大的。其实简单的就是,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Benchmark不一定是靠得住的,相反的,就是
第一性思维模型其实一定程度上来说,比真正的创造是少了维度的。当然了,它是系统化的,从过去来说,大型工程的角度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就是对于大型工程的降本增效是没有问题的。第一性思维模型的边界还是相对清晰的,但是问题就是的确对于体系的扎实度未必够的,就是这种尤其对于大型工程来说,就是需要非常严谨的协作的。其实就是解释了为什么其实第一性思维模型出现了十几年了,但是实际上真正即使在传统规则下,这样成绩的公司也不多。并且这种思维模型的实验失败率几乎一定是很高的,就是往往是假设A,然后快速实验10次以上,可能一次正向结果来进行系统反馈。
如果我们放在Web3里面,往往已经已经有一定边界的系统其实适合这种思维模型来进行重构或者生产,比如交易平台。因为本质Web3其实边界早已经被打破,就是知识架构太多元化,不但是物理学,数学,还要有政治学和法学等相关知识结构,其实真正全面的进行第一性思维模型,几乎是不太可能的。并且到了某些文化相关领域,甚至这种思维模型都会出现一定的失效。
从中本聪的角度来理解的话,其实就是去掉信任中介。过去我们脑海里面的名词,太多都是benchmark思维之后留下的信任中介了。如果能够抡起思维的锤子,打破几个这些中介的,其实都不用多,可能就是关键的一些中介,这样我们会受益匪浅。
好,最后我们来聊聊,第零性思维模型,Zeroth-Principles Thinking,这个是我刚看到硅谷某个Blogger写的,据说就是和现在某AI模型有关。其实就是第零性思维是从0这个数字的发明来的,就是发现一个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东西或者概念。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思考角度的。就是印度人在发现或者发明0的时候,也可能是从这个维度来说,往往就是说“换个维度了来看看”。
第零性思维就是非常大胆的,且危险的思维模式了,更像发现。就是换个维度来思维看看,就是假设我们就是那个印度人的话,很可能是因为在我们的相信里面,本来就是有这种概念存在,这种概念是存在我们内在的。其实从禅宗角度来看,如果是一种本自俱足的状态下,自然会生其心,然后生起来的心可以照到很多未曾发现的地方。当然,第零性思维模型很可能对于生产的保证度要求是高的,就是至少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思维模型是存在于有信心或者至少说不担心生产维度的一些人适合的。因为往往就是一旦开始思考生产,自然就很容易带入非常多已经存在的概念。
一定程度上,第零性思维可以从哲学世界面的转接来实现,当然,这个只是一个假想。比如从精神面的东西念转接到物质面,从物质面的东西去到概念面,从概念面的东西去转接到律动面,从物质能量面的东西去到我们的信息面。就是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把自己内在的相信聚集在一起,然后转接到 概念的层面去产生发现的历史性案例是蛮多的。 自然,中本聪和比特币的故事无法验证,但是我们是能体会到其中的这种对于某种内在的相信以及哲学世界面的转换的,能量和信息,概念和规则等。其实一定程度比特币肯定是一种发明,但是中本聪在发现。
为什么第零性思维模型有一定的必要性?就是这种思维模型一定程度上更大胆,特别是在现在,这样一个人类秩序已经被新的科技和理论重新和传统规则解耦合的状态下。感谢中本聪,当世界的各个维度自由度被打开,自然不但是基于这个维度的创新创造会出现,当然更有意思的自然是一些彻底的维度转换,以及就是 从来我们无法想象的一些存在会诞生。就是相信力和想象力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被激发,就是一方面现有秩序下权力规则,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大量的具备生产能力的人放弃对于低端生产的追逐和内卷,另外一方面就是大量敢于去转换维度的思想者会更被激励,更加规模化的可复制化的走上新世界的舞台。
个人认为其实这种第零性思维,不如直接就叫做空性思维来的更加实在,毕竟在禅宗或者现在的硅谷,就是空性思维,已经一定程度的成体系化,这个今天我们不展开讨论,可能要等我做一定的思想实验之后再来讨论的好。
当然,本来其实一直不是很想写就是这种关于How的文章,就是因为本质我认为其实干就完了这四个字,比怎么做要重要太多了。不过呢,不知为何,昨夜缘到如此,写此篇送给那些想要做一些好东西的有缘人。
可是什么才是好的呢?
是实在的么?还是虚无的呢?
是安定的么?还是流动的呢?
是宽广的么?还是厚重的呢?
是长远的么?还是纠缠的呢?
是深刻的么?还是本源的呢?
是迭代的么?还是鲁棒的呢?
是自我的么?还是我们的呢?
是控制的么?还是演化的呢?
是发明的么?还是发现的呢?
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四缘生诸法,更无第五缘。
且引一下龙树的这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