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段时间中了Covid,一种21世纪里提醒人类还不是无所不能的病毒。躺在床上几天听秋雨,有朋友提醒我就是把VC片和一片橘子放在一起泡水喝,用1升的水壶喝了几天之后,果有好转。世上居然有这样的万能药水,当然,首先我们得知道并确认我们究竟是得了什么样的一种病。
今天我们来看看信息病,我本来以为是我个人臆想出来的一种病症。居然Wiki上也有定义,Infodemic,流行信息病,或者又叫做信息疫情,指关于某种事物(如疾病)的准确信息与不准确信息一同被互联网迅速和广泛地传播。由于事实和谣言的鱼龙混杂,人们很难真正了解有关某种事物的正确的基本信息,可能导致人们在认识该疾病或需要寻求帮助时,找不到正确指引反可能被虚假信息所误导,从而发生防疫破口或社会动乱,并造成疫情恶化。
当然Infodemic信息病这个定义还是片面的,主要在于信息的真假与否上,是否我们就只在乎这种信息的真假呢?
什么才是信息? 信息就是能够消除不确定性的事物,也就是说,人类的信息的出现包含了一种方向性,这种方向性或者说收敛性,是蛮简单的,就是消除不确定性。更要感谢香农,就是更清晰的用信息熵公式来量化了这种不确定性。或者我们可以简单的从这里出发,就是我们的本意是消除不确定性,而往往就是不符合这种方向的可能潜在就存在一定的问题。
让我们拿起放大镜,来看看过去几十年,互联网这杯水里面是不是有着毒?互联网解决的物理性问题很简单,其实就是从A点到B点信息传递的效率。互联网带来的经济我们通俗的称为注意力经济或者眼球经济,当然从社会文化现象的角度,很明显我们进入了一种更加割裂的多元主义社会。我们可以从效率,注意力,连接三个角度来看看:
首先就是我们很可能处于一种单维度的线性效率至上的习得模式化陷阱。在过去东西方的互联网解决问题的方法论里面充斥着唯快不破和大力出奇迹的追求效率的方式,而忽略了其实本身在于这个问题的解决究竟还是不是在消除不确定,究竟是能量的一种严重浪费还是正向反馈。比如就是之前有个经典的探讨就是我们究竟想要会飞的汽车,还是140字的短讯?就是我们是不是少了太多这种探讨,那样势必就是拥有高效率的大力选手驱动下的低纬度重复,从而导致整体性的能量消耗的浪费。再比如 关于ESG这个问题,一定概率是在这种效率至上的模式下产生的浪费性命题。一定程度,我们缺乏对于能量消耗这种代价的探讨。
快速迭代代表着快速试错,如果当问题的正当性探讨缺乏的时候,往往这种快速试错,的确就是成了错上加错,我们很可能目前正处于就是跟着互联网一起错上加错的时代。 并且这种唯快不破一定程度上就是造成了一种搬砖思维习性,就是只要我在这个问题上做的比别人快,自然就会更快的到达,也就是天然就是内卷,而少了关于正向性的探讨。试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种同维度试错成为习性就是问题。我刚看到一篇文章,是DeFi一个创新者AC写的关于试错的的总结,就是其实一个更显而易见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不在开始的时候就多问一下什么才是对的呢?特别是如果这个代价是社区资产的时候,那么是否还会快速试错。
当然这个效率至上是打着用户第一这个名义的。类似就是一个冲动莽撞的年轻父母,然后就是打着为你好的名义,迷失在了一次次的试错里面,大概率就是究竟为什么在试错,究竟为什么而迭代,其实也就是难以分清楚。对于整个时代来说,不但会有各种低纬度的浪费,并且还会出现的是观念操纵门槛变低。就是我们在效率至上的信息世界,自然就习惯性的接受灌输,甚至这种灌输都变得潜移默化,就是变得让我们无意识下接受。关于这个信息的真假,或者置信度,或者说整体背后的动机,我们探讨的也更少,就是大概率上,我们所接受的自然就是被染了透明色的一杯杯水,不知不觉的饮下。
就是其实本来我们是信息的创造者和使用者,而大概率在这种效率至上的思维陷阱之下,我们早已成为信息蝼蚁。只有前方有泥土,我们就开始了过往的那个搬运的路线,内八字绕圈成为我们的习性之一,方向性迷茫成为关键词之一。
其次就是聚光灯效应下的注意力过亢和表演性扭曲。刚才我们有提到互联网是一个注意力经济,就是类似一个个内容不过就是类似打上了聚光灯下,为了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而存在,六七分情绪三四分理性,只要能刺激我们的注意力G点,就是一次比较有成绩的演出。这个假定就是我们的注意力是稀缺的,然后基于此基础上衍生商品经济。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其实首先就是我们的注意力在一个不断被刺激的机器里面,就是有点类似一个本身体虚的老年男子,却在不停的注射性激素一般,我们的思维仿佛一直在活跃,其实一直过亢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真正的深度思考注定缺失,因为深度是需要一定的安静状态和时间的。
并且很明显我们容易进入信息焦虑,正是这种注意力过亢,让我们很难不信息焦虑。比如尤其是短视频,朋友圈,群这一类,就类似我们一直享用一种糖果,让我们认为它是对我们身体有好处的。就是有的时候,我们会丧失专注力,而没有之后,我们又开始焦虑,会不会就是少了太多对于这个世界的太多把控力。其实大概率上,我们早就过了注意力经济的那个边际效益很高的区域。而相反的,因为专注力的缺失,我们难以平静的面对一个本质上不确定性的世界。目前我很难以得知PTSD这种现代病症的数据,但是从我身边来看,这种现代焦虑和信息过载,注意力过亢是可能关联着的。
当然聚光灯下,势必就是一些扭曲性的过度表演,甚至是我们自己也不可避免。比如我们可以很朴素的问一下那些主播们?有几个人是真的在用着自己推销的东西,不是一个常识,自己用着好,才推荐给别人么?又有几个人真的相信自己推销的那些方法?又有几条朋友圈是真的表达了自己而不是聚光灯下给别人看的?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表达的,一定概率已经被过度扭曲化,这种扭曲是为了聚光灯下迎合观众们,为了获得那些低廉的赞。而曾经的朴实的状态甚至被我们所遗忘,登陆的幕布一被拉开,虚假和媚俗就开始登台献唱,导致就是信息或者内容的真实性太值得怀疑,而如果我们想要看到那个内核,就得拨开层层伪装。自然我们拥有的东西,往往会形式大过于实质了。
伪装,迎合,表演自然是这个注意力经济下的核心要素,甚至我们自己都不可避免的穿上戏服,搭上手势,说几句拴Q,不自觉地进入到这场群体大戏。都是表演,何必认真?很明显成为这种经济体下的典型态度了。
最后我们来看看过度连接和被连接。我们可以简单理解成我们处于被动连接和主动连接的网络里面。一种是平台化的被动连接,也就是说我们常说的我们处于一种喜好茧房,就是平台不断的推荐一些我们喜好的,让我们活在过去的茧房。就是我们自然会倾向看到自己喜欢看到的东西,这样就是不断的被强调之后,我们的观念明显被过度肯定,自然就织成了强化我们的喜好茧房,一定程度阻隔了我们的底层开放性。
第二种就是群化,群构成了我们连接里面很关键的一部分,就是这种弱关系被强化,会一定程度影响我们的价值判断,就是在于我们是多大程度上还是自我判断还是群体性判断。从过去观察来看,就这种弱主体间性可能在我们的选择和判断里面越来越出现过多的比重,而独立之人格或者精神可能被弱化。
第三种就是无效沟通,就是沟通碎片化带来的一种特点很明显就是话都不好好说了。就是不管是英文之Twitter,还是中文之微信,就是一种严肃认真沟通氛围的缺失是非常严重的。就是我们习惯了碎片化沟通,的确对于效率是好的,但是其实挑战在于,是不是我们真的准确表达了我们的意思,我们对于语言的精确性要求,以及理解的深刻性,明显我们都被削弱了。只是仿佛多了太多会轻松开玩笑的人,但是少了真正的沟通者。自然就是慢慢是不是缺乏了一些更真实的理解和共情?
我们可能是那群在找水喝的乌鸦,就是自以为是的认为人多力量大,一起来就会更容易。不过一定概率过度连接,只是黑压压的一片。相反的就是整体性的割裂和群体性的同化,而这种社会秩序性的缺失,自然就会让我们在面临很多大问题的时候分歧重重,理解和协商的通道早就被阻隔。
最后,我们可以简单的重新来看看信息病的定义,Infodemic,就是一种信息过载的互联网带来的社会副产品。由于互联网的效率至上,聚光灯效应,过度连接等特性,而导致的社会方向性迷茫,真实性扭曲以及群体性秩序割裂等社会性问题症候群的出现。
显然,我们自己可能就是那个病人,并且这个疫情未必比Covid要轻松。痛苦的地方是,今天我们很难说什么就是那杯万能的的维生素水。而幸运的可能是,有的人可能已经举起了暗夜的小桔灯,正在为我们求索这杯毒水的解药。当然,更大的可能是,中本聪所举起的去中心化火把,已经是足以照亮好长的夜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