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热的有点聒噪,窗外知了也是折腾的很。上个月在海南走了一个高山村的地方,从祖孙五进士小村庄到专精科技开发区,从百年榕树到文昌鸡,年年走马观花,今日别有风味。
热浪还没退,后排波又起。
十年织一结,实以心绪平。
今天我们来聊一下什么叫做少激励(Incentive-Minimization)。这个词是过去几年,关于就是Crypto和去中心化行业组织激励方面的一个想法,这里面结合了一些固有的语汇,比如经济学的激励相容(@V@),以及就是开源组织的无激励等。
哈维茨(Hurwiez)创立的机制设计理论中“激励相容”是指:在市场经济中,每个理性经济人都会有自利的一面,其个人行为会按自利的规则行为行动;如果能有一种制度安排,使行为人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正好与企业实现集体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相吻合,这一制度安排,就是“激励相容”。
当然“少激励”就是一个打破这种理性经纪人假设的一种激励机制,就是假设在少信的环境下,不但会有理性经济人自私下的规则,还会有正当性的组织规则下实体人非自私行为的规则,从而实现一种更和谐的组织共识凝聚的目的。当然,今天对于这个少激励这种的定义是不够精确的。
我们从不同维度来解释一下少激励这个词汇,
1)从技术维度来说,当然少激励,是可被计算的。其实少激励是指在系统内部节点未必优先按照单一性节点自利行为来设计整体系统。或者说,在系统内部个体和整体,个体和局部,局部和整体博弈的设计中是否可以存在一种机制就是让那些遵循系统整体性规则的节点更有胜算,并且这种胜算并不是直接用目前的经济激励来完成的。
类似就是如果我们把系统不要只看成系统,而看成一种机器组织的话,我们的确可以更加朝拟人化设计上走一步。就是优先从不同维度出发来让某些更有全局正当性贡献的节点就系统博弈的角度更有胜算,从而带动其他节点的这种全局正当性贡献,当然了,回到单一节点上,这种单节点的激励是肯定也会存在的,只是可能相当于目前的Crypto的整体设计原来来说,是比较弱化的,甚至有激励不足和激励滞后的嫌疑。
也就是说,其实我们可能在系统里面,让这种经济性激励交给外部来完成。但是系统内部来说可能对于节点而言或者整体而言,激励从另外一个维度诞生,就是不一定由可交易的经济性激励来完成。
当然少激励不是无激励,就是和目前很多开源系统的区别在于此,不在于没有激励机制,而是一种多维度有层次的激励机制,和激励相容的区别在于,就是不管是两维度还是三维度,这种更和谐的系统激励机制其实是不止于经济激励的。从这个角度出发,目前的POW和POS共识机制也未必适合这种少激励机制。
2)那我们回到经济的角度,少激励和激励相容的边界是不同的。激励相容一定程度上还是适合传统的企业组织,但是如果我们把公共性组织(类似Org3)也包含在内拓宽边界的话,那么就是边界打破的话,就是在一个自由货币市场上,对于个体和企业价值目标一致这种制度一定程度因为边界的扩大而变得艰难。
少激励的意思就是一定程度上更加利于这一类新组织的诞生,从第一天开始,就试图在经济范围内,为这样的具备一定公共性的组织找到一种更加和谐的多元化的激励机制。
就是如果从经济角度来说,我们找到某种指标来评估这种新组织的新目标。很可能经济价值就仅仅是某一个维度了,这样这种多元化指标的话,就会催生完全不同的个体经济激励行为,这种经济激励行为从过去的角度来看,是不够充分的。
更窄向的说来,未来一些新公共性组织,未必是从今天角度看自己捕获经济体价值的,经济模式也可能是更开放的,并且对于组织个体的激励明显一直看起来都是不够充分的,这个是相对于充分激励的来说。
就是通俗的说,少激励组织第一天就从经济模式上更加开放,从而可能带来组织激励机制更多元化,但是仍旧满足整体一致性的原则,明显是为组织更丰富和和谐的共识增强而设计的。
可能就是少激励一定程度上为新的具备公共性的组织而设计,因为这一类组织的目标的多元化,所以在经济模式上可能会更开放,自然从传统经济学角度看,这种激励机制一定程度是不够充分的。
当然少激励完全不是无激励,更不是过去我们说的“延迟满足”。从少激励角度来看,无激励是彻底否定经济人的一面,而延迟满足更像是传统企业完不成激励相容的托词。少激励从经济上来说,依旧是有规则保证的预期-一致性,只是因为发生的维度不同,让这种激励机制,短期看起来更像是变小了。
3)我们回到组织规则本身,就是明显少激励这个原则一定程度上结合了过度追求自动化激励的DAO和过度理想化的开源组织的规则,从某些角度就是,更适合目前阶段的新组织实践的。
也就是从现在看过去,公司组织在过去的激励相容其实是具备一定的限制性的,而新组织的激励本身就完全可以做到打破这种限制,但是如果仅仅是经济上的激励相容的话,明显新组织对于实践者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就是在于一个全新的拟人化设计里面,很可能组织更接近一个 自然演化的共生组织,就是明显组织会鼓励一种非经济维度的共识性贡献,这种可以被量化的共识指标可能至少在局部是可以达到一定的一致性的。
当然少激励机制,可能对于机制的改革更有包容性,如果我们假设第一天的机制是不完备的,那么后来的迭代可能从少往多的方向走是相对容易加深组织共识的,但是另外一个方向由多到少,可能就比较麻烦了。
还有就是从实践的角度来说,就是少激励机制是更能激发Sacrafice精神和一定的公共性氛围的,就是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具备一定程度的中本聪性。就是少激励明显更加鼓励大家在贡献性和公共性上达成可以被标识的一致,但是又不至于完全的脱离现实。甚至可以说,它完全可以依托外部组织实现一种个体激励,而内部组织更以公共性和贡献性作为目标。
通俗的说就是新组织是通过一定程度上面的经济层面的少激励来换取了某种多维度的可被标记的共识性激励,而增加了组织的公共性。一定程度上,这样的少激励原则,是适合我们之前提出的新组织形式Org3的。一个更开放 更多元主义,更加有层次和维度的组织,自然就是会激发出新的激励范式出现。
4)更深层次来说,少激励其实是模糊性和自然性的,我和我们的一种激励机制,就是从第一天开始就把个体和整体融为一体的设计理念,就是超出了拟人化的设计机制,而是一种更超前的,暂且我们叫做拟体化(就是更加整体性)。这种深层次的设计是要保证主体的平等性的,就是主体和主体是平等的,主体和主体之间是强连接的,自然强主体间性,保证了一种类似我和我们的模糊性出现。
就是少激励是严格保证平等性的,就是不管过去未来和现在,还是社会不同阶级,经济不同层次,文化不同水平,一定都在组织内被保证一种深层次的平等性,打破固有文化边界,就是模糊掉我和我们这种不同的主体之间的边界来完成。当年仅仅从这个层次来说,更多的,目前少激励还是一种理念。但是这种整体和谐性的追求,是从第一天根植于新组织概念的。(当然这一部分我们之后会单独论述。)
总体来说,少激励机制是不同于激励相容的一种激励机制,它是更多元主义的,是更整体性的,自然性和模糊性的,更拟人化设计的一种可计算的激励机制。这种组织会激发多维度的一种开放性,如果再叠加以生产力工具的爆发,的确让我们去中心化社会的一种闪电时刻的到来变得更值得期待。
文末仅愿:
三世一切诸如来,靡不护念初发心。
(华严经)